首页 > 甄选问答 >

说苑复恩原文及翻译

2025-09-26 03:48:44

问题描述:

说苑复恩原文及翻译,在线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6 03:48:44

说苑复恩原文及翻译】《说苑》是西汉刘向编纂的一部杂史类著作,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与人物言行,旨在通过具体事例阐述儒家思想。其中“复恩”一篇,讲述了人与人之间恩情的回报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一、原文节选

> 复恩

> 齐人有王孙贾者,其母病,谓其子曰:“吾病甚,汝可往求医。”子曰:“吾闻齐国之医,非良医也。”母曰:“若不往,吾死矣。”子乃往,见医于市,医曰:“吾不能治汝母之病。”子曰:“然则吾何以报母?”医曰:“吾能治之,但需一金。”子无金,遂归家,取其妻之簪以偿。医得簪而治母,母愈。后母病复发,子复往求医,医曰:“吾前已治汝母,今愿再治,须二金。”子曰:“吾无金。”医曰:“汝前以簪偿,今当以金偿。”子曰:“吾母病,岂能忘恩?”遂不复往。母卒,子哭之甚哀,曰:“吾虽不报恩,然吾心未忘。”

二、翻译与解析

原文 翻译 解析
齐人有王孙贾者,其母病,谓其子曰:“吾病甚,汝可往求医。” 齐国有个叫王孙贾的人,他的母亲生病了,对儿子说:“我病得很严重,你去请医生吧。” 这段说明王孙贾的母亲病情严重,需要求助医生。
子曰:“吾闻齐国之医,非良医也。” 儿子说:“我听说齐国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表现出儿子对当地医生的不信任。
母曰:“若不往,吾死矣。” 母亲说:“如果你不去,我就死了。” 强调母亲的生命受到威胁,迫使儿子行动。
子乃往,见医于市,医曰:“吾不能治汝母之病。” 儿子于是去市场上找医生,医生说:“我不能治好你母亲的病。” 医生拒绝治疗,增加了故事的冲突。
子曰:“然则吾何以报母?” 儿子问:“那我怎么报答母亲呢?” 表现出儿子的孝心和责任感。
医曰:“吾能治之,但需一金。” 医生说:“我能治好她,但需要一金。” 医生提出条件,考验儿子的决心。
子无金,遂归家,取其妻之簪以偿。 儿子没有钱,于是回家拿妻子的簪子来偿还。 展现了儿子为了母亲愿意牺牲自己的决心。
医得簪而治母,母愈。 医生得到簪子后治好了母亲。 医生接受簪子作为报酬,成功治愈母亲。
后母病复发,子复往求医,医曰:“吾前已治汝母,今愿再治,须二金。” 后来母亲的病又复发,儿子再次去请医生,医生说:“我之前已经治过你母亲,现在想再治,需要两金。” 医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反映出利益驱动。
子曰:“吾无金。” 儿子说:“我没有钱。” 表明儿子经济困难,无法满足新的要求。
医曰:“汝前以簪偿,今当以金偿。” 医生说:“你之前用簪子偿还,现在应该用金子偿还。” 医生强调金钱的重要性,忽视了人情。
子曰:“吾母病,岂能忘恩?” 儿子说:“我母亲生病,怎么能忘记恩情?” 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遂不复往。 于是不再去请医生。 儿子选择不继续求医,表现出他对恩情的坚守。
母卒,子哭之甚哀,曰:“吾虽不报恩,然吾心未忘。” 母亲去世后,儿子非常悲伤地哭着说:“虽然我没有报恩,但我心里从未忘记。” 最终表达了儿子内心的忠诚与感恩之情。

三、总结

《说苑·复恩》通过王孙贾的故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真正的恩情不应仅以金钱衡量,而应发自内心。 故事中,王孙贾为了母亲不惜付出一切,甚至用妻子的簪子换取医生的治疗,体现了孝道与感恩之心。然而,当医生提出更高要求时,他选择不继续支付,因为他认为恩情不应被交易。最终,尽管未能让母亲康复,但他始终铭记母亲的恩情,展现了高尚的人格与道德操守。

此篇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恩”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意,而非一味追求物质回报。

核心主题 人性与道德 主要人物 王孙贾及其母亲 故事核心 恩情与回报 道德启示 感恩不应以金钱衡量 文化背景 古代儒家思想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结局 母亲去世,儿子心中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