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齑玉脍的意思是什么】“金齑玉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极其美味、珍贵的食物。这个词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精致与讲究。下面将从字面意思、出处、用法及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金齑玉脍”中的“齑”指的是细碎的调料或腌制的食品,“脍”则是指切得极细的肉食,通常为生食。因此,“金齑玉脍”原意是指用金黄的调料和精美的肉片制成的美食,后来引申为极为美味、珍贵的食物。
该成语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文学家任昉的《述异记》,后在唐宋时期被广泛使用,多用于赞美菜肴的精美与珍贵。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再常用此词,但在文学作品或古风语境中仍有出现,常用于形容高档、精致的美食。
此外,“金齑玉脍”也反映了古代对食物制作工艺的重视,以及对味觉享受的追求。它不仅是饮食文化的体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食不厌精”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金齑玉脍 |
字面意思 | 金黄的调料 + 精美的肉片,形容美味的食物 |
出处 |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高档、精致的美食,常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代饮食文化的精致与讲究,反映“食不厌精”的理念 |
现代使用频率 | 较低,主要用于文学或古风语境 |
近义词 | 珍馐美味、山珍海味 |
反义词 | 粗茶淡饭、粗粮杂食 |
三、结语
“金齑玉脍”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在今天,虽然我们已不再使用这一词汇,但它依然提醒着我们,饮食不仅仅是果腹,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