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的含义是什么】“十面埋伏”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典故的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楚汉相争的故事。它原本描述的是韩信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所设下的包围战术,后来被广泛用来比喻一种四面受敌、陷入重重困境的局面。
一、
“十面埋伏”字面意思是“十面都有埋伏”,形容敌人从多个方向包围自己,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在面对多方压力、威胁或挑战时,处于被动、孤立无援的状态。
在现代语境中,“十面埋伏”也可以引申为一种策略性布局,指通过多点布防、层层设防的方式,使对手陷入无法逃脱的困境。这种用法常见于军事、商业竞争、政治博弈等场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十面埋伏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原意 | 韩信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设下的包围战法 |
现代含义 | 比喻被多方包围、陷入困境;也可指多点设防的战术布局 |
使用场景 | 军事、政治、商业竞争、人际关系等 |
引申意义 | 表示处于被动、孤立无援的状态,或强调战略部署的严密性 |
典型例子 | 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现代企业面对多方竞争的处境 |
三、结语
“十面埋伏”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局势时,要具备敏锐的判断力和灵活的应对策略。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关键时刻都应避免陷入“十面埋伏”的局面,学会主动出击、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