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声屏气出自何处】“敛声屏气”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因紧张、害怕或专注而不敢大声说话或发出声音。这个成语虽然常见,但其出处却并不广为人知。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含义、用法及演变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成语概述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敛声屏气 |
拼音 | liǎn shēng bǐng qì |
含义 | 形容因紧张、害怕或专注而不敢出声或小声说话 |
出处 | 《红楼梦》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
近义词 | 谨言慎行、噤若寒蝉、低声细语 |
反义词 | 高谈阔论、放言无忌、喧宾夺主 |
二、出处详解
“敛声屏气”最早见于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在《红楼梦》中,这一成语多用于描写贾府中下人或贵族子女在面对长辈时的恭敬与畏惧之情。
例如,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中,宝玉被父亲贾政责打后,众人“敛声屏气”,不敢言语,生怕惹怒贾政。这种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敛声屏气”的使用环境和语境。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敛声屏气”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但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记录。因此,可以认为该成语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根据当时口语和文学表达习惯创造并推广的。
三、用法与语境分析
场景 | 使用示例 |
家庭场合 | 孩子看到父母生气,立刻敛声屏气,不敢说话 |
公共场合 | 在图书馆里,大家敛声屏气,以免打扰他人 |
工作场合 | 上级开会时,员工们敛声屏气,认真听讲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角色在危险面前敛声屏气,表现出恐惧 |
四、成语演变与现代应用
随着语言的发展,“敛声屏气”逐渐从文学作品走向日常交流,成为描述人在紧张或敬畏状态下行为的一个常用表达。它不仅保留了原意,还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影视、文学作品中,这一成语常用来渲染氛围,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五、总结
“敛声屏气”虽非古籍中的经典成语,但因其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已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其最早出现在《红楼梦》,体现了古典文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日常表达,这一成语都具有重要的语言价值和文化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与用法,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