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一句的出处】“博学之,审问之”出自《礼记·中庸》。这句话是儒家经典中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表述,强调了在求知过程中应当广泛学习、深入思考和细致探究的重要性。
一、原文出处
《礼记·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属于“十三经”之一,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其中,“博学之,审问之”出现在《礼记·中庸》第二十章: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实行。
二、逐句解析
| 原文 | 解释 |
| 博学之 | 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拓宽视野,积累经验。 |
| 审问之 | 认真地提问,深入地探讨问题,不浅尝辄止。 |
| 慎思之 | 谨慎地思考,理性分析,避免盲目判断。 |
| 明辨之 | 清晰地分辨是非、真假、善恶,具备独立判断能力。 |
| 笃行之 | 切实行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
三、历史背景与意义
“博学之,审问之”最早见于《礼记》,但其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孔子及先秦儒家的教育理念。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并重,这与“博学之,审问之”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在后世的发展中,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古代士人治学的基本态度,也影响了后来的科举制度和教育体系。
四、现代应用
在当代社会,“博学之,审问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 在学术研究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查阅资料,提出问题,深入探讨。
- 在职场中,倡导持续学习、主动沟通、认真思考的工作态度。
- 在个人成长中,强调不断学习、质疑和反思的重要性。
五、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礼记·中庸》 |
| 原文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 含义 | 强调学习应广泛、深入、细致、理性,并最终落实于行动。 |
| 历史地位 | 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
| 现代意义 | 鼓励终身学习、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
通过了解“博学之,审问之”的出处与内涵,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儒家的治学理念,也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现代的学习与生活。


